社会“戾气”背后的改革视野

社会“戾气”背后的改革视野

社会”戾气”背后的改革视野

 

(18.12.11发表于环球时报)

四川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  游永恒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获得感”,这是改革的重要社会心理成就。但人们也在思考,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的”戾气”却在日益增长。近来人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社会新闻,不系绳子的小狗威胁到小孩,孩子母亲防御性的驱赶了一下,竟然招来狗主人的谩骂与殴打,而且还是男人打女人;一个女人仅仅因为公交车乘过了站,可以胆大包天地不顾全车人的安全情绪激动地强夺驾驶员的方向盘,导致车毁人亡;菜市场边的几句争吵,就引来杀身之祸;感觉别人的车妨碍了自己,就强行别停对方暴力相向……,人们不禁自问,为那么一点”小事”值吗?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尊重,理解,宽容,温情到哪里去了?

  其实,这些公众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内心的”挫败感”。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获得成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的”获得感”相对不足,随之而来的”不公平感”,”剥夺感”,”挫败感”成了一部分人的基本心态,他们常表现出心怀不满,容易发怒,总感觉自己吃亏,情绪处于易”激惹”状态,随时可能因为小事而表现出攻击性。”剥夺感”,”不公平感”,”挫败感”,”无助感”,”攻击性”就是社会戾气背后心理根源。

人们在产生”获得感”的同时也体验到剥夺与挫折,这就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也是我们在改革进程中必然要面对的病态现象。面对社会戾气我们需要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打造”机会均等”的社会机制。人们的获得感不仅来自收获的”结果”,更来自能够得到的发展”机会”。机会的公平是一个社会”起点”上的平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构建”机会均等”的社会机制方面取得了进步,但违反机会均等的现象却又随处可见,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学缘歧视,地域歧视,身体特征与残疾歧视,身份歧视等现象比比皆是,人们见怪不怪。很多单位招人,要求年龄不超过35岁,甚至一些高校招聘博士也不超过35岁,海归博士不超过40岁,这种没名其妙的标准在全世界几乎是绝无仅有;有的单位招聘员工明确拒绝女性;招聘管理人员限制为”211″和”985″大学的毕业生,如果有博士学位还要求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都必须是名校毕业;招中小学教师,各地基本上只限招近两年内毕业的学生(注意,教师资格证的有效期是五年)。这些五花八门的就业歧视无视”唯才是举”的基本原则,破坏了机会均等的就业机制,导致一部分年轻人产生强烈的”剥夺感”,这就是戾气与屌丝心态产生的重要根源。

公平的社会首先表现为就业机会的均等,这是一个社会起点的平等,不应设置歧视性的原则与规定,在一个越来越专业化的社会中,唯一的就业限制只能是”专业水准”的限制。在美国,你在很多企业,学校和政府机构都能在显眼的地方看到一个公告,公告题目就是”公平的就业机会是法律”(Fair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re the law),谁要搞歧视,别人随时可能告上法庭。国家通过立法,保证就业机会的大致”均等化”,这是社会公平最基础性的工作。现实社会中就业难,门槛太多,给无数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了强烈的剥夺感与挫败感。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改革社会”激励机制”,体现”过程”的公平。我国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随着资产价格的攀升,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资产激励的作业越来越强,劳动的激励却严重被削弱。面对十年前的房价,人们年收入有五万就有满足感,劳动的激励是很明显的。但是面对投机拉动,货币防水带来的高房价,今天年轻人的年收入即使达到十万,十五万也不会有什么满足感,只要他们需要购买住房,只要还有沉重的房贷需要还,他们就会感觉自己是”穷人”,就会对劳动收入感到不满,社会劳动收入的激励就这样在高资产价格面前被极大地削弱了。在社会中有本钱”玩”资本运作的,受到资本激励的永远是少数人,能够劳动致富,通过劳动的激而成长的人永远是多数。一个社会正常的激励机制一定是鼓励更多的人们勤奋与努力劳动,而不是成天去想着投机与运作资本。

我国近年来的一个重要改革思路是减少”劳动税”,增加”资本税”,这是正确的选择。根据新的税法,今年劳动收入税的税率已经降低,税负减少,这对于强化劳动的激励有重要意义,同时逐步推出房产税,这不仅能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政府获得稳定的,制度化的收入,也能促进社会公平,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社会激励机制,那就是更多地鼓励人们勤劳致富,减少由于过度的资本激励带来的社会躁动。这一激励路径的转向对促进社会公平有重大意义。

三,促进”结果”的公平也是必要的。这对前两个环节出现的偏离社会公正的问题具有补救的功能。中共十八大以来,政府实施”精准扶贫”的战略,提高了全社会的医疗保障与社会保障标准以及困难群众和老年群体的救助标准,这让弱势群体有了基本的底线保障,同时我国的整体社会保障水平也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这就体现了”获得”与”结果”的公平,这些措施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的公平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人文情怀,也促进了公众的心理健康。

面对社会中的种种戾气表现,我们不必悲观,我们看到的是改革的责任。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机制中”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构建,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

当年轻一代感受到身边有成长的机会,当我们各个社会群体都有希望与梦想的时候,当人们的心中充满阳光的时候,社会中的各种戾气就会逐渐远离我们而去。

 
 

小编

发表评论